行业专家:没有观点的对标分析报告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
行业对标管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管理过程。如果指标的排名是显性结果,排名背后的原因就是隐性结果。这个隐性的结果某种程度上比显性结果更重要,找到隐性结果就需要通过对标分析。
对标分析是企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站在对标角度对企业运行状况进行的剖析,是立足对标但具有全局视野的一种数据分析,值得认真探讨。
目前行业基层单位对标分析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对标分析质量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对标关注点单一,趋好指标作为成绩关注,趋差指标作为问题关注,简单划分了好与不好、问题与成绩。二是对标发散思考少,只关注与本单位相关联的数据,思考点仅立足本地;对于传统强势对手,缺乏竞争意识,强调历史因素和现实状况,强调不可比的客观原因。三是分析过程简单粗糙,把数据罗列当成数据分析,分析的过程只是把指标从数字转化为文字;本应用量化分析来证明分析结果,却用结论性文字取代分析过程。
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从对标指标、对标数据和对标观点三方面发力。
首先,对标指标要理解透。理解透需要两个支点,其一,指标要因地制宜分解,越往下分解,理论上越应指向末梢。但有些单位执行起来上下一般粗,美其名曰无缝对接、不打折扣。这样的指标发布到基层单位,很难激发主观能动性,指标的可改善空间几乎没有,形成了事实上的指标与己无关的局面,既然与己无关,分析就成了应付。其二,指标必须全方位解读,对指标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知晓层面,要用系统的观点,从制定背景、体系构成、评价规则到每个部门、相关岗位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和作为等进行深度解读,赋予对标指标更多内涵和价值。同时,对指标的解读也不能仅停留在对标工作人员层面,要多场次下沉到最小管理单元,让更多的人理解指标并参与到对标工作中。
其次,对标数据要使用好。现有的对标数据一般以表格的形式,从上至下定期发布。基层单位在收到数据后,不能有什么用什么,而是要根据实际需要,从不同维度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尤其对构成指标的数据项进行充分挖掘。当汇总表不能直接为分析提供依据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拆分;当单张表不能为分析提供依据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有机整合。尤其要善于借助各种分析工具,去寻找真正的短板。在查找短板时容易陷入按排名来筛选的单项思维误区,这样的筛选会使潜在的短板变成真的短板,也容易使已在改善的短板失去继续改善的动力。要利用不同维度的数据整理结果,建立短板数据池,挑选出真正可改善、应改善的短板,助力企业不断提升运行质量。
最后,对标观点要亮出来。对标分析很容易写成对标通报,其中的关键是有没有“观点”。通报只需对指标的完成情况照实报告,而分析则需要对过去有反思、对现在有计划、对未来有展望,这些都是观点的输出。没有观点的分析报告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体。分析过程中要始终牢记一点,任何数据的引用都是为观点服务,任何观点的得出都需要数据的支撑。同时,对标分析又是辩证统一的一项工作,既要激发动力又要传导压力,需要在业绩下滑时给人以希望,也需要在形势大好时让人感受到危机,因此对标分析工作人员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活用数据亮明观点,赋予对标数据生命力,让员工在对标分析中产生强烈的共鸣,愿意为改善指标而努力。
对标分析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可以帮助梳理出问题。它是解决问题非常重要的一步,需要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作者系行业精益管理专家库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