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绿色领导力模型建构初探

时间:2025-04-07 来源:组织变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着眼全局和战略,提出要“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绿色低碳发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国有企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力军和重要压舱石,其各级干部的领导力需要随之做出适应性转型,“绿色领导力”的培育和发展势在必行

本文对国有企业绿色领导力模型的建构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国有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绿色领导力、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履行“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1

“绿色领导力”概念的再界定

“绿色领导力”是一个被时常运用但没有被严格界定的概念。建构绿色领导力模型,首先要对“绿色领导力”的概念进行规范界定。综合现有的文献,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绿色领导力”一般在三种场景中被运用,从而形成“绿色领导力”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统指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力,这是宏观层面的“绿色领导力”概念,属于“大领导力”的范畴。二是指对社会经济系统或特定地域、行业、组织绿色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领导力,这是最通常意义上的“绿色领导力”,属于绿色领导力的“中层理论”。三是指一些企业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为了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所进行的创新活动中呈现的组织或个人领导力,属于微观层面的“绿色领导力”,是“绿色领导力”通俗或宽泛的用法。

针对国有企业的研究范围,本文对“绿色领导力”定义为:绿色领导力是指国有企业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企业内部和经营所及的组织、区域、行业或领域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培育绿色发展方式、打造绿色管理模式、实施绿色低碳发展的行为和能力。

2

国有企业绿色领导力模型

(一)模型建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党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我们认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作为能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关键因素,正是中国共产党这一世界百年大党的领导力的核心内涵和核心要义。

从“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这“四力”的内容结构出发,结合把领导力“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的时空结构构想,并考虑领导力模型一般的“素质能力+行为特征”的模式结构,我们提出如下的“国有企业绿色领导力模型”(图1)。模型由“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推导出“政治领导力、绿色理念引领力、绿色发展组织力、绿色实践影响力” 的绿色领导力“四力”构成。在每种能力的层面,分为“底层逻辑”和“行为表征”两个方面来解析。

640 (1).png

图1:国有企业绿色领导力模型

(二)维度及其内涵

(1)政治领导力

政治领导力是指在绿色发展中发挥和加强党的领导。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国有企业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担当,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要提高和发挥好在绿色发展中的领导力,首先要牢牢掌握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六个坚持”和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原则的“六个坚持”。践行两个“六个坚持”,归根到底要体现在“政治三力”即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上。从中央环保督察和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看,很多是由于政治站位不高、缺乏以人民为中心的考量或缺乏系统思考、不能守正创新等所致。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证明,不把握好两个“六个坚持”,绿色发展在实践中就会走样。

(2)绿色理念引领力

绿色理念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发展理念和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过“绿色发展理念”。强化对绿色发展引领的自觉,国有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首先要牢固树立起“碳成本理念”和“外部性理念”。这是因为,从本质上说,绿色发展就是要解除现代工业社会的“碳锁定(carbon lock-in)”,即现代工业社会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系统所形成的“经济-制度综合体”。从经济侧解除“碳锁定”,就是要解决碳成本问题;从制度侧解除“碳锁定”,核心在于消除“外部性”。应该说,碳成本和外部性两大理念,是国有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引领绿色发展理念的“底气”和“智气”。

提升绿色理念引领力,国有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在行为层面主要应该表现出构筑愿景、激励人心和长期主义等行为或行为取向。愿景是领导力的核心和渊薮,没有愿景就谈不上领导力。

领导者首先要唤起员工对绿色理念由衷的认同,其次要善于激励人心,让员工愿意为绿色发展付出、改变;同时,要表现出长期主义的精神风范和工作作风,这既关乎绿色理念引领的实效,也关乎员工对领导行为一致性的认同。

(3)绿色发展组织力

本文的“绿色发展组织力”以企业自身为背景,指国有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实现企业自身绿色低碳发展中的领导力。国有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发展同样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所需要的领导力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比如战略领导、团队建设、组织文化变革等,但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变革领导力,即对创新和变革的领导。

从变革领导力的角度,绿色转型发展最考验国有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行为养成来自系统思考、挑战现状和促进行动三个方面。“坚持系统观念”是两个“六个坚持”的共有内容,应该成为国有企业实施绿色发展的根本遵循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一向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可以说,没有系统思考,解决不了真正的环境治理问题,国有企业也实现不了真正的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挑战现状首先包括强化问题意识,使广大干部员工产生强烈的绿色转型意愿和动力,其次要有系统思考下的绿色转型发展方案和路径。促进行动最典型的行为是“促进部门协作”和“提升员工能力”,一个发力于团队层面,一个发力于个体层面。(4)绿色实践影响力

绿色实践影响力着眼于国有企业绿色发展的生态圈,包括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所在社区或区域、产业链上下游等,指国有企业对绿色发展生态圈的影响、带动、辐射力,即国有企业影响带动其他相关主体一起实施绿色发展的能力或能量。

从性质上讲,绿色实践影响力不是国有企业的“职位权力”,而是“非职位权力”,要切实发挥出这种影响力,就要遵从“集体行动的逻辑”,善于“通过集体行动实现无组织的利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给出的方案是:规则供给、可信承诺、相互监督。

在绿色发展实践中,国有企业要勇于做规则供给的主导者、可信承诺的示范者、相互监督的推动者。实现特定范围内的绿色发展往往需要生态圈内各主体的协作,这个时候常常需要创生新的制度安排,而由于“规制供给”不足,就需要有人领导各方共同实现制度创新,并赢得各方的认同与遵从,显然,和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更适合承担这一角色。“可信承诺”是指在集体行动中各方主体的重视程度、资源投入以及执行力,“相互监督”是指集体行动中各方主体履行监督职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两者和“规则供给”实际上构成集体行动的PDCA循环,同样,国有企业在其中更适合承担示范者、推动者的角色。总之,只有做好规则供给的主导者、可信承诺的示范者、相互监督的推动者,国有企业才能在绿色发展生态圈中很好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3

模型运用的展望

国有企业绿色领导力模型可以作为国有企业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的一项基本的管理提升工具,广泛运用于国有企业选人用人、领导力测评、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多种场景中。当然,要实现该模型的实际应用,还需要对模型进行概念化、操作化等细化工作,并生成系列量表和问卷等调查研究工具,这涉及研究方法的运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文/刘宝明(作者系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博士,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一般管理。)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