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烟工厂能源管理体系构建新路径

时间:2025-11-14 来源:原创观点

导语

在“双碳”目标纵深推进与行业绿色转型政策持续加码的双重驱动下,烟草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正全面迈入“系统化、数字化、精益化”的深度攻坚期。积极应对日益严格的减排约束与降本增效的内生需求,卷烟工厂需精准识别并破解管理碎片化、数据基础薄弱、技管融合不足等核心瓶颈,通过体系化框架重塑、智能化平台赋能、全流程技术协同,构建绿色、低碳、高效的现代能源治理新模式。这不仅是满足政策合规的必由之路,更是锻造企业绿色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点。


政策驱动:烟草行业能源管理新要求

1. “双碳”战略引领深度减排

自“30·60”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烟草行业作为重点用能领域,减排压力持续增大。《烟草行业“十四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设定了至2025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的硬性指标,并明确要求单位产品能耗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这一导向迫使卷烟工厂必须在能源结构优化(提升清洁能源占比)、全过程能效提升(尤其是制丝、卷包等高耗能环节)以及产品碳足迹核算与管理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2. 标准升级推动全流程精细管控

GB/T23331-2020《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实施,标志着能源管理从“点状节能”向“体系化、全过程”管控深刻变革。新标准强化了“能源绩效参数”的应用、“持续改进”机制的落地,并首次引入“气候变化适应性”考量。对于卷烟工厂而言,这意味着需建立覆盖各主要用能环节的精细化绩效参数监控体系,将能源管理要求深度融入生产计划、设备运维、采购决策乃至供应链管理全流程,并制定应对极端气候的能源供应韧性方案。

3. 行业政策强调数字化与价值链协同

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政策导向愈发清晰:一是智能化升级,明确要求建设企业级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关键耗能设备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二是绿色标杆引领,通过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大幅提升清洁能源使用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等指标考核权重;三是价值链协同深化,将能源与碳排放管理要求延伸至上游供应商体系。

4. 合规性要求日趋严格和具体

法律法规层面,《节约能源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等对能源管理岗位设置、专职人员配备、能耗统计台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及数据自动上传提出了强制性要求。GB/T23331-2020标准则明确了必须保留的成文信息范围。合规性已成为企业运营的基础门槛和生存底线。


现实挑战:卷烟工厂能源管理的核心瓶颈

1. 管理体系分散,协同机制缺失

许多工厂的能源管理制度呈“碎片化”状态,未能构建起统一的、覆盖“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全过程的体系框架。管理职责交叉分散于生产、设备、动力等部门,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中枢,导致目标分解困难、技改项目推进受阻,协同效率低下。

2. 数据基础薄弱,分析决策能力不足

数据采集环节,部分工厂仍依赖人工、频次低的抄表模式,导致数据时效性、准确性差。数据分析环节,多数工厂停留在全厂或车间级的总量核算,缺乏对关键工序、主要机台能耗的深度穿透与对标分析,无法精准识别能效瓶颈和节能机会,能耗预测与优化调度能力普遍欠缺。

3. 技术与管理“两张皮”,节能成效打折扣

存在“重设备投入、轻系统优化”的倾向,部分节能技改项目因缺乏与之配套的运行操作规程、精细化管理措施和持续的性能验证,实际节能效果远低于预期。同时,一线操作人员的节能意识与技能培训不足,先进设备与技术的潜能无法充分释放,部分老旧高耗能设备的更新改造进度仍需加快。



路径探索:构建“体系化、数字化、价值化”的能源管理新范式

1. 夯实体系根基,实现标准化与合规性

框架统一:以GB/T23331-2020为核心,构建涵盖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记录表单的完整文件化体系,明确各层级、各部门的权责边界。

绩效挂钩:将关键能耗指标(KPI)科学分解至各部门、车间乃至班组,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强化责任落地。

风险前瞻:建立政策法规动态追踪机制,提前评估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新能效标准等潜在影响,增强体系的前瞻性与韧性。

2. 强化数字赋能,驱动精益化运营

平台集成:建设集中统一的能源管理平台(EMS),实现对企业电、气、热、水等各类能源数据的自动、实时、全面采集与监控,并推动EMS与MES(制造执行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系统的数据互联互通。

分析深化:基于平台数据,构建“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关键设备能效指数(OEE)”等精细化指标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定位能效洼地和改进空间。

智能预测:开发基于历史数据和生产计划的能耗预测模型,支撑能源采购决策、优化内部调度,提升能源系统的经济性与抗风险能力。

3.推动技管融合,释放协同增值效应

诊断先行,精准技改:定期开展全厂能源审计与能效诊断,优先实施如空压机群智控、蒸汽系统优化、工艺余热回收等投资回报率高、节能效果显著的技改项目。

软硬兼施,优化运行:在硬件改造的同时,同步制定并严格执行与之匹配的优化运行规程和维护保养制度,确保技术措施的管理保障到位。

能力建设,全员参与:分层分类开展能源管理培训,打造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团队,并通过宣传、激励等措施营造全员节能文化。

知识共享,标杆引领:建立跨工厂、跨区域的节能技术与管理经验交流分享机制,快速复制推广最佳实践,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